近日,淮安市美术馆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生命课堂”。淮安市一院急诊科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将专业急救知识送至文化场馆一线。在近两小时的沉浸式培训中,副主任医师罗曼和主管护师李凤联袂授课,为美术馆工作人员及现场群众构筑起一道实用的急救技能防线。
“遇到气道异物梗阻,记住‘剪刀、石头、布’定位法!”李凤老师手持模拟人偶,清晰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不同人群的操作差异。从婴儿拍背压胸的轻柔手法,到成人冲击上腹部的标准姿势,参训人员在指导下两两结对练习,现场气氛活跃。
在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教学环节,李凤强调黄金4分钟的重要性。她逐帧分解动作要点:“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参训者轮流在模拟人上进行胸外按压,李凤团队现场纠正姿势。AED教学更破除“神器”神秘感——开机、贴电极片、听从语音指令操作,简单三步即可在危急时刻化身“救命使者”。
“原以为急救必须等医生,今天才知道第一时间正确处置能大幅提高生存率!”美术馆工作人员小陈在完成CPR实操后感慨。现场参与者纷纷表示,这种“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培训,真正填补了日常急救知识盲区。
此次急救培训是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党支部深化“党建+业务”融合的创新实践。支部党员发挥专业特长下沉基层,将生命守护技能送至群众身边,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服务理念。正如急诊科党支部书记陈亮所言:“让更多市民掌握急救技能,就是在编织一张覆盖全社会的生命保护网——这是我们急诊党员的初心,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