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小贴士

警惕“夏日杀手”,留意蚊虫传播传染病

时间:2024-06-14   来源: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字号:[ ]

 暑假即将来临,不少人已经将外出游玩列入了计划但在开心游玩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好防护,不要让蚊虫“叮”上你!一不留神被蚊虫叮咬后,不仅使皮肤红肿,影响颜值,还会导致瘙痒,让人难以忍受,除此之外如果叮咬人的蚊子体内携带有病原体,就可能引起传染性疾病。被蚊虫叮咬后,症状轻微的可出现皮肤瘙痒、皮疹,但也有部分人会导致皮炎、过敏、皮肤破损而致感染等症状,如症状加重或感到不适,请尽快到医院就诊。

 一、根据症状判断蚊虫的种类

 普通蚊子:叮咬后皮肤可产生刺痛感,并且在叮咬处可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荨麻疹,对于易过敏的人群,还可出现明显红肿,甚至伴有剧烈的瘙痒和疼痛感。

 臭虫:叮咬后,皮疹往往呈线状或片状排列,叮咬部位一般在腰、臀、肩和踝部,瘙痒感比较明显。

 螨虫:一般分为革螨和恙螨,前者叮咬后表现为叮咬处红色圆形水肿性丘疹,并伴有剧烈瘙痒感,叮咬部位多在腋窝、腰部及腹股沟;后者叮咬后一般出现较小的红色丘疹,而后在丘疹中央形成小水疱,最后形成黑褐色痂,脱落后形成浅表性溃疡。

 隐翅虫:因其体内含有毒液,飞落到人体上,体内的毒液可沾染到皮肤,从而造成局部红肿、瘙痒;如果对其拍打毒液便会从虫体上大量流出,造成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条索状、点状或斑片状红肿,像被竹签刮伤一样,严重的还会对皮肤造成局部糜烂、水疱、脓疱,并伴有发热、头晕、头痛等症状。针对隐翅虫落到人体上应把它赶走,切勿在皮肤上拍打,以防毒液接触到皮肤。

 蜱虫:被咬后它的头部会刺入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初期咬伤部位会出现红斑,中央有咬口,之后局部可形成硬结。当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应使用酒精涂抹虫体头部,然后用镊子小心取出,必要时应立即就医。

 二、蚊媒传染病

 蚊媒传染病是指由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登革热、疟疾、黄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寨卡病毒病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等。

 1、流行性乙型脑炎

 常在夏秋季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

 常见症状: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脑膜刺激征,病死率高达10%以上,容易产生后遗症。

 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到流行区工作、旅行的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均应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2、登革热

 每年5-11月是流行期,人群普遍易感。

 常见症状:突发高热、“三红”(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肌痛),此外还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预防措施:目前没有疫苗!只能做好个体防护,防止蚊子叮咬!

 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主要在白天叮人,尤其是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后2—3小时,都是伊蚊的叮咬高峰,记得做好保护工作哦。

 3、疟疾

 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地区流行。

 常见症状:发冷、发热,然后出汗,整个发作过程持续6—10个小时,周期性发作,发作时间大部分在午后和傍晚,还可出现脾肿大、贫血、呕吐、昏迷等症状。

 预防措施:到流行区的旅游者可服用抗疟药物进行预防;防止蚊子叮咬。

 4、丝虫病

 主要在中非、亚洲、太平洋西南部等地区流行。

 常见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预防措施:防止蚊子叮咬。

 5、黄热病

 主要在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流行。

 常见症状: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重症患者病死率高。

 预防措施:到流行区工作、旅游的9个月以上儿童及人群,应接种黄热病减毒活疫苗;防止蚊子叮咬。

 6、寨卡病毒病

 主要在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等地区流行。

 常见症状:发烧、皮疹、结膜炎、肌肉或关节痛,这些症状较轻微,但可能导致以下并发症: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神经根炎),孕妇感染后还可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预防措施:防止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