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今年以来,淮阴区卫生健康委在全系统实施“五心工程”,全力提升卫生健康工作水平。
一是实施健康关爱“暖心”工程。落实边远薄弱单位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对在古寨、西宋集、韩桥、赵集、吴城等边远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在册工作人员实施岗位津贴,副高及以上职称的600元/人/月,中级职称的500元/人/月,初级职称的400元/人/月,无职称的300元/人/月。实施卫生骨干人才激励,对入选省“333”工程、省“双创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有科研项目再给予项目经费3万元。对入选淮上英才、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等市级人才工程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有科研项目再给予项目经费3万元。开展省区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聘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遴选出省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43名、区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60名,管理周期内给予省级4万元/人/年、区级1万元/人/年专项经费补助,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落实基层高层次人才带薪休养。安排财政预算资金30万元,分两批组织基层高层次人才带薪修养。建立基层高层次人才关爱信息库,对高层次人员在家属和子女在就业、入学等方面予以特别关爱。
二是实施能力建设“凝心”工程。巩固完善“县管乡用”试点成效,在全区统筹调度227名事业编制补充至基层医疗机构,其中90个编制依托淮阴人民医院建立基层人才“周转池”,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和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构建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南陈集、渔沟中心卫生院基本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成全省第一批社区医院建设示范区,渔沟、丁集、棉花、刘老庄中心卫生院以及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全省第三批社区医院。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科学规范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交流和运用,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落实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一百千万”行动计划,加强区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与淮安市中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建成中医阁86个。
三是实施质量提升“放心”工程。高水平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王营、果林、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南陈集、渔沟、徐溜、棉花、刘老庄中心卫生院以及三树、老张集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其余达到基本标准。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严格执行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应用,强化诊疗环节质量控制,开展医疗质量督导检查、举办三基技能竞赛和院感知识培训。着力打造临床重点特色专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省市级特色科室建设,王营、果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徐溜中心卫生院以及赵集、吴城卫生院分别建成省级特色科室。
四是实施健康服务“连心”工程。以重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加强分类指导,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肿瘤、慢阻肺等常见疾病纳入签约服务重点范围,重点人群签约率稳定在60%以上。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国家级试点项目,及时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对早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强化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争取年内建设成2个省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满足全区适龄儿童计划免疫需求。实施城乡妇女“两癌”筛查,全面完成“两癌”各2.5万名的检查任务。推进健康精准扶贫,畅通计生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
五是实施智慧医疗“舒心”工程。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网上分时段预约、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药品物流、在线问诊、诊间结算、健康咨询等服务,9月底之前完成区内二级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建设任务。推进区域LIS系统建设,7月底完成项目论证工作,8月份完成项目报审。推进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10月底前完成区域电子健康卡建设的前期调研、总体方案编制及工程论证工作,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开发应用。